在斯蒂芬·金高产且漫长的写作生涯中,他始终对短篇小说的创作形式情有独钟。1982年,金发表了著名的四部曲系列《四季奇谭》,其中包含了他最为优秀的代表作、最终被改编为令人难忘的电影作品的《肖申克的救赎》和《伴我同行》。自那之后将近10年的时间里,金又产出了另外三部类似的系列作品集,借此契机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场景和剧情设置。新作《血如泉涌》(If It Bleeds)收录了四部十分精彩的全新短篇小说,再一次印证了他在这一创作领域的驾驭能力。
当然了,事实上金几乎对每一种讲故事的方式都有着很好的把握:短篇小说,电影剧本,长篇小说,多卷本集,乃至他“专为电视创作的小说”,迷你剧《世纪邪风暴》等等。但细说起来,还是中等长度的叙事方式与他的才能最为切合,面对手中的创作材料,这种形式允许金在一定程度地豪爽扩张的同时,又保留着一种克制规矩的底线。结果便是他所创作的故事,既囊括了令人惊奇的丰富情绪,又能让人在坐下小憩的时间里读完。
《哈里根先生的电话》(Mr. Harrigan’s Phone)便是一例,小说反映了金对于科技及其作用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的狂热着迷。故事核心是年轻叙述者克雷格与退休富豪、算得上是一位卢德分子(指强烈反对机械化或自动化的人)的约翰·哈里根两人的关系。随着两人不平衡的关系向前发展,克雷格送给哈里根一部手机作为礼物。这份礼物原本是为了保持“正常”沟通,但这毕竟是在斯蒂芬·金的笔下,沟通开始变得阴暗不定,竟将缅因州郊区与一个未知世界联系起来。从最深层意义而言,《哈里根先生的电话》正展现了人们在即便看起来难以逾越的差异下,依然能够产生的持久联结。
《恰克的一生》(The Life of Chuck)在我看来是该部作品集中的最佳原创故事。故事开头是很多张广告牌,上面都印着一名叫查尔斯·克兰兹的中年会计师的人像,并且都写着:“伟大的39年!谢谢恰克!”谁是恰克?这些广告牌背后有什么故事?随着故事搭建的三幕依次展开,恰克的早年生活一点点呈现出来,我们也逐渐了解了这名主人公。结局有一些超现实,这个充满了舞蹈、音乐、死亡与接受的故事还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基础概念,那便是我们都和恰克一样,包罗万象。
《老鼠》(Rat)呈现了金反复提及的议题:写作生活的棘手本质。主人公德鲁·劳森是一位努力挣扎的作家,已经写下了六个短故事,但三次尝试完成长篇小说均以失败告终,每一次失败都让他的心理伤害更进一层。《老鼠》重现了德鲁最后一次为了完成小说的绝望尝试。他独自一人躲在北缅因州丛林里的小木屋中,再一次意识到艺术就是一柄双刃剑,能带来兴奋,也能导致绝望,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令人疯狂。金在探索创作冲动的阴暗面时,常常采用这种很难预料、充满幻觉的叙事方式。
该作品集最关键的一部便是标题同名小说,也是目前全书最长的一个故事。《血如泉涌》的完成度很高,同时和金近些年的作品有着多重关系。主人公、真正的英雄霍莉·吉布尼,是一位看起来很博学的受伤年轻人,他首次露面于2014年出版的《梅赛德斯先生》,并在2018年的小说《局外人》中扮演重要角色。事实上,《血如泉涌》正是《局外人》的续集,不过也含有许多与故事本身切题的细节。
霍莉和一名警察侦探在《局外人》中追踪着古老的吸血鬼生物,而《血如泉涌》中,她也在和一个令人生畏的怪兽斗争,不过这次只能靠自己。霍莉努力战胜了障碍,包括克服自身恐惧、克服问题重重的过去、克制对他人的不信任,这也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霍莉是金笔下颇为少见的、让读者全然钦佩的人物形象。金对她的喜爱在每页文字上都无比明显,也为这个故事增加了更多情感的重量。霍莉已经在金的五部小说里现身,我也非常期待着再次与她相见。她的上一次露面便为故事增添了不少魅力,带来令人吃惊甚至不安的愉悦。从《血如泉涌》可以看出,金依然有着源流不断、丰富多彩的故事“水库”,作品一如既往引人共鸣,读来津津有味。真心希望这座宝藏水库永不枯竭。
(翻译:刘欣)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If It Bleeds’ reaffirms Stephen King’s mastery of short f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