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科技发展和社会日益浓厚的创新创造氛围,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态势。“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文化金融”活动在我国快速开展起来,可以说现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机遇期。

文化金融是文化产业和金融业融合发展下催生的一种新业态,是文化资源和金融资本的对接,它以现代市场机制融合了更多的资源资本,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十四五”时期的开启,深化文化与金融合作,对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作为文化大省,但陕西人似乎不太会讲自己的故事,有点捧着“金饭碗”却饿肚子的感觉,要改变这样的发展现状,应在许多方面更加积极地开展创新,如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文化产业资金供给能力,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创新投融资模式,使其适应文化产业特征;努力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需求,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方式。

具体来讲,陕西文化这张牌要想打好,需从以下几点发力:

一是打造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持续大力推进文艺精品战略,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陕西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争在国家级重要文艺评奖中走在前列,推动重点文艺门类在国际重大文艺竞赛中实现新突破。用好各类文艺专项资金、基金,营造良好文艺创作生态环境。全力促进文艺创作规模、质量、类型在西部占据绝对优势,推动陕西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二是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品牌,大幅提升配置文化市场资源、聚集创新要素的能力。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加快会议会展、传媒影视等优势行业引领发展,引导文化金融、电竞游戏等重点行业跨越式发展,促进现代文化创意、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兴行业加快发展,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三是加快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发挥曲江新区品牌和资本优势,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物遗产保护利用、城市片区更新改造和整体开发为主攻方向,以“文化+”“旅游+”为产业主线,立足陕西放眼全国,积极抢占资源,布局产业链、资本链和创新链,加速把文化旅游和城市开发品牌势能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对于目前存在的制约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应当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转变行政管理部门的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将传统计划经济下“办文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创新文化”的管理模式,这些举措势在必行,同时也任重道远。

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高质量、高发展金融资源同样也需要根植于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环境。

但当前,由于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有效联动不强,文化与金融结合的商业模式不明晰,导致文化企业缺乏有效融资。而作为典型的以内容创造力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其高创新、高成长和高风险的特点远大于其他行业。要把一个创意从简单的想法转变为生产力,除了人力密集程度更高,收益更难预测,经营风险更大之外,所面临的一切困难都与高科技行业类似。文化产业中一些无抵押物的企业从银行、证券等传统渠道获得融资相对有难度,但视知识为资本的风险投资可以提供帮助。风险投资的实质,就是在知识创新企业的创业阶段,帮助有潜力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人力资本,通过承担此过程中的经营风险,以相对低价来分享人力资本的高成长和高增值,从中获取利润。这正是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所亟需的。所以,选择风险投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体现了文化与资本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的双赢价值诉求。

文化产业的投资和其他产业的投资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一是文化产业的增值源来自资本,二是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非常高。基于这两个特点,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创新投资模式,既由此降低投资风险,又抓到其增值的关键所在。

以影视剧的投资为例。以黄金档电视剧的制作水准衡量,一部中等制作的精品剧所需资金超过5000万元,而大制作的影视剧投资预算动辄上亿,投资加回收期大概要两年多的时间。由于影视剧项目投资巨大、资金回笼慢,即便实力雄厚的影视企业也有股权融资之外的融资需求。依据影视文化企业发展的特点及自身优势,曲江风投创造出了“股权投资+项目投资”这种影视产业投资模式。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股权融资可以增强企业资本实力,改善影视企业治理结构;同时项目融资可使企业在不稀释股权的情况下解决项目资金需求。这两种融资方式非常适合影视产业的发展需求,曾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年代情感大戏《我在北京?挺好的》由曲江风投注资的丫丫影视出品,丫丫影视是曲江风投“股权投资+项目投资”操作模式的典型案例。

文化产业投资是根本,突破的难点是如何推动文化项目走向市场。为此,应创新文化产业基金管理方式,整合了影视、演出、出版传媒、旅游、动漫等文化产业细分领域资源,为文化企业做好资金支持、资源整合、管理咨询等全方位创投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推荐内容